【解析】
1.本题以我国不同时期的对外政策为依托进行命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和对这些政策的分析。同时此题又将历史知识同政治学科知识进行联系,是一道典型的跨学科综合题。第(1)问中乾隆帝的看法可以从材料一中得出,"不愿意同外国进行贸易",这样就可以总结出此时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其后果就是造成了中国的落后(要注意这里问的是后果,不是影响,如果是影响要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第(2)问由"1898年"这个时间就可以分析其背景,同时从材料中也可以看出盛宣怀的主张实际上是适应了帝国主义侵略,所以其主张不能肯定。第(3)问要将材料内容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特点相结合进行分析。第(4)问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第(5)问要注意内因(我国自身的发展)和外因(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的统一,主要属于哲学方面的内容。
【答案】(1)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中国进行对外贸易是对外国的恩赐。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拉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2)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因为它出卖了国家主权。
(3)为了得到列强的支持,反映了同盟会对帝国主义的妥协。
(4)原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经济长期停滞落后,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离不开世界。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立足点: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5)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先应建立在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
2.此题中的四则材料列举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四个阶段,即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问问的是各个政治派别所作的努力,答此问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概括性,要体现出各派努力的特点;二是要将各派的主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努力不仅包括其主张、纲领,更包括其斗争实践。第二问要注意全局性,即根据各派斗争的基本情况,从整体上总结出中国近代政治民主进程的规律和特点,不是各个阶段的特点。
【答案】努力:康有为等维新派为实行君主立宪掀起戊戌变法运动;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陈独秀等具有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提倡民主与科学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主政治推翻了蒋介石独裁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特点:各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并且付诸行动,都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对民主制度的理解不断深化,从追求资产阶级民主到追求人民民主专政。
3.此题围绕科举制的发展及不同时期对科举制的评价来命题,跨度较大,在做题时要注意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第四小问不是考查对科举制的认识,而是让同学们对唐太宗等人对科举制这同一事物却产生这么多不同看法发表评论,是对这种现象的认识。
【答案】(1)唐朝实行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将各方面的人才选拔到统治阶级中来,为唐王朝所用,扩大了统治基础,所以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2)明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推行八股取士,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所以顾炎武提出了"八股之害,等于焚书"的观点。
(3)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倡导西学,主张资产阶级改良,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所以从思想上抨击封建的科举制。
(4)对同一问题,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任何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对社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4.此题围绕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特点,材料一要求发展工业,即产业革命,这是实业救国思想。材料二是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民主革命派要求继续进行民主革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材料三反映了袁世凯反对民主、镇压革命的本质。此题三段材料反差较大,比较容易区别,所以做此题的关键是要依据材料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答案】(1)实业救国的思想。背景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君主专制政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理由是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帝制,政治革命任务已经完成,产业革命是"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的主要途径。
(2)"良善政治"指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治。因为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反对民主共和,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3)袁世凯谈话的背景是孙中山、黄兴掀起了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说明了袁世凯坚持独裁、镇压革命党人的反动本质。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体现了辛亥革命后的"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两大社会思潮,具有进步意义,但由于辛亥革命后,中国仍处于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压迫之下,所以"实业救国"不可能实现;而民主共和仍是坚持旧三民主义,要求恢复《临时约法》,没有新的内容和要求,因此也不可能成功。
5.此题材料涉及到的内容同教材联系不太紧密,所以做此题的首要任务是将材料中的有关内容同教材上的有关知识进行联系,第一小题涉及到同《人权宣言》进行比较,《人权宣言》的核心是"天赋人权",而材料中的"积极公民"是有条件限制的,特别是财产限制,说明了它的资本主义性质。做第二小题时要注意文件出台的时间(1832年),此时英国的工业革命即将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所以增加城市中的选民数量,实际上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答案】(1)关于财产的规定与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相抵触。
(2)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伴随着工业资产阶级的兴起和发展,他们要求扩大政治权力。1832年《改革法案》对议院人数、选区的调整,以及对选民资格的规定都有利于扩大工业资产阶级。
(3)以上两国法律都具有资产阶级性质,以财产作为享有选举人资格的标准,分别代表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和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的要求。